20130122。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20130122。聯合報。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 
林中斌 

自從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論之後,人類普遍相信「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弱者被消滅,強者活下來,傳他的基因給後代;所以人類基本性格是自私的、暴力的、侵略的。人類篤信這觀念的結果,和目前全球社會亂象—持槍濫射、親子相殘、貪婪無厭不無關係。


近年科學更進步,卻發現進化論的盲點,請看一則小故事。

一位美國帥哥,長的像007演員皮爾斯布洛斯南,哈佛大學畢業,開保時捷名車,在紐約華爾街創業,任廣告公司總裁,高薪職位,常載金髮美女去豪華餐廳約會。某天,他在街頭看到一位可憐的兔唇小孩,心中不忍;他介紹小孩去看醫生朋友整形,費用他付,事後他覺得自己從未如此快樂過。

這個帥哥穆拉尼(Brian Mullaney)幫助兔唇小孩獲得完美笑容上了癮,從一九九一至九九年,他成立紐約市慈善組織,再推廣至全美及全世界,叫「笑容火車」(Smile Train);到二○○二年底,全球有七十五萬裂唇和裂舌的兒童,遍布八十個國家,已免費動手術開展新的人生。穆拉尼的名言是:「你所能作最自私的事就是助人」(The most selfish thing you can do is to help other people)。

二○○六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系教授Jonathan Haidt在統計大量數據後,發現做義工、捐血、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其他的人快樂。穆拉尼似乎不是個特例。

無怪乎,在二○一○年海地大地震後,全美國一半的人捐款給海地,前往海地的美國旅客人數在災後暴增,他們是去做義工清理災區的,許多人還在國內排隊良久才輪到。

二○○六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研究人類神經的Jorge MollJordan Grafman博士,應用掃描腦部的fMRI技術,發表突破性的論文:「當我們把別人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如捐錢助人之後,大腦中負責享樂情欲的中心mesolimbic pathway會亮起來。」做好事所得到的「爽」,與大快朵頤及翻雲覆雨的快感竟然類似!他們說:「我們動念做好事的源頭,是腦部神經構造中早已埋伏的本能,而非仁義道德壓制自私自利的結果。」

而更早在二○○二年,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神經病學學者James Rilley和資深教授Gregory Berns用相同技術也有類似發現:「當我們與人合作的時候,腦部某部分(caudate nucleus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會亮起來,那是和收穫或中獎的喜悅一樣。」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Edward O. Wilson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提出人類「群體演化」(group selection)的理論:「兩個部落競爭,生存下來的部落戰鬥力強,因為族人團結、合作、有犧牲的精神;被消滅的部落戰鬥力弱,其族人傾向於內鬥、猜忌、自私自利。」世代遺傳下來,人除了競爭的天性以外,還有合作犧牲的精神,人的進化有別於其他動物。這說法在當時備受批判;近年來心理學、社會學、神經學陸續的新發現,使得威爾遜終究在二○○二年獲得諾貝爾獎。

其實,達爾文在十歲女兒早逝後寫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中有句話:「同情心是我們人類最強的本能,強過自私。最有同情心的人會繁衍得最好,也會有最多的子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