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2。台灣人出國興沖沖,外國人來台不熱衷

20100802。《全球中央》雜誌。第201008期 。台灣人出國興沖沖,外國人來台不熱衷
【文:曾依璇】(本文作者為中央社記者)
*精彩全文詳見《全球中央》雜誌http://newsworld.cna.com.tw/


「旅行是年輕人的導師」,法國俗諺如是說,不知鼓舞了多少歐洲青年跨越邊界,探索世界。

對島國台灣的許多年輕人來說,出國留學門檻高,短期觀光花費大,要深入瞭解異國的機會並不多。也因此,近年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打工度假協定後,每年開放申請的時節都有青年趨之若鶩,蔚為風潮。

每年逾萬年輕人,出國打工度假

台灣目前已與四個國家簽署打工度假協定。最早的台灣─紐西蘭打工度假協定自2004年6月起實施,每年提供18到30歲的台灣青年600個名額;同年11月,澳洲也敞開大門歡迎台灣人,目前名額無上限。

另外,自去年6月起,台灣青年多了日本可以選擇,一年共2,000個名額;今年7月,有「楓葉國度」美名的加拿大,也開始迎接18到35歲的年輕人。 申請到有名額限制的國家打工度假,向隅的遠比如願者多得多。

剛開辦的加拿大,第一年僅給台灣200個名額,一開放申請就收到超過500封申請信,最後得以抽籤決定幸運兒。 以沒有名額限制的澳洲來說,根據澳洲移民及公民部統計,台灣青年打工度假人數每年呈倍數成長,2006年7月到2007年6月間發出2,311張打工度假簽證,隔年度暴增到6,132張,到了2008-2009年度,共發出9,240張打工度假簽證給台灣青年,可見一年深度旅遊對台灣人的吸引力。

原本在汽車公司擔任行銷企畫的廖運偉,放棄穩定的工作,順從胸膛內冒險因子的召喚,動身到了澳洲,也的確沒有後悔。

跨出門是衝動,走下去要毅力

廖運偉工作了三年,一方面對固定上下班的日子感到疲累,又觀察到身邊的同事即使工作了十多年,對人生中的許多事仍無法自己作主。

29歲的他,很快地決定抓住年輕的尾巴,為自己做了選擇。 去年4月,廖運偉到了澳洲,熱血滿腔,計畫倒是沒有。

起初,他在布里斯本(Brisbane)的華人餐廳端盤子、洗碗,兩週後轉往澳洲數一數二的葡萄園,幫忙種植、剪枝、採果,三個月的龐大勞務讓他身體強健,精神飽滿,還存下一筆不小的金額。

他帶著賺來的1萬2000元澳幣(約新台幣33萬5000元),展開七個月的環澳之旅,不吝惜、不設限地盡情體驗新奇事物,「500元澳幣(新台幣1萬4,000元)一次的高空跳傘都去了」,還去了一趟紐西蘭。

在路上,廖運偉遇到不少台灣打工度假族,多數結伴而行,因互相依賴而少了許多接觸新事物的機會,「我幾乎都自己走,好處是碰到不同國籍的背包客」,獨行不孤獨,反而讓自己接受文化衝擊、更接納異己,「因為你也希望自己被接納」。 打工度假充滿異國風情,但不全然浪漫。

獨自在異國安排一整年的行程,需要強健的心靈和獨立的個性,否則玩了兩個月就無以為繼,「跨出門是衝動,走下去要毅力」,廖運偉說。 打工度假雖是雙邊協定,然而台灣對外國人來說,其實乏人問津。

來台打工度假乏人問津,政府宣導不足

根據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統計,台灣─澳洲打工度假協定自2004年11月實施以來,台灣共發出94張打工度假簽證給澳洲青年,平均每年不到20件;紐西蘭六年來更僅有42人獲得簽證。

至於與台灣鄰近、交流頻繁的日本,去年6月雙邊開放打工度假以來,台灣共發出182張簽證給日本青年,仍遠遠不及協定開放的2,000個名額。 來自澳洲的史特西(Blake Warren Stacey)去年首次來台,就是以相撲選手的身分參加高雄世界運動會,對高雄留下很好的印象,也因此決定今年來台打工度假。 只是,27歲的史特西始料未及,來台已經兩個月,卻一直找不到工作。

「台灣的雇主幾乎都不知道打工度假是什麼。我在遞交履歷前,總要花上半小時到一小時向他們解釋什麼是打工度假」,他說,「還有人以為我要非法打工」,政府宣導似乎不足。 有些雇主終於搞懂了打工度假後,雖有意聘用史特西,卻要求他把打工度假簽證換成一般工作簽證,以便長期雇用,「但這樣我就不能旅行了」,違背透過生活、旅遊來認識一個國家的原意。

打工度假文化,還沒深入台灣社會

史特西在來台灣前,也去過日本打工度假,當時他不管到哪裡都能順利找到英語教師的工作,幸運地在期限內玩遍日本。 除了工作難找,另一個對外國人欠缺吸引力的地方,是台灣工資水平遠低於先進國家。

史特西說,在澳洲的麥當勞打工,每小時約可賺到15元澳幣,約合新台幣420元,而台灣麥當勞的工資僅是百元之譜。 雖然台灣消費較低,但對於有諸多打工度假目的國選擇的外國青年,台灣很自然地並非首選,除非找到自己的特色,並加強宣傳。

史特西以親身體驗,誠懇建議台灣政府,應該多向自己的人民宣導,歡迎、協助來台打工度假的外國青年,尤其是針對可能短期雇用他們的單位,例如酒吧或英語補習班。

問史特西後悔來台灣打工度假嗎?他說,「是有一點」,而且大概不會待滿一年。但他補充,台灣仍值得來看,只是要多準備點存款。

外國青年不來,難要求對方開放名額

針對日本青年來台人數不多的現象,外交部亞東關係協會祕書長陳調和表示,日本青年打工度假目的國選擇很多,台灣距離較近,也許對日本人來說不如其他國家更新潮、更有吸引力;未來考慮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及日本交流協會合作,成立經驗交換平台,提供更好的資訊服務。

至於許多人盼望其他國家放寬對台灣打工度假的名額限制,外交部亞東太平洋司專門委員夏季昌說,過去台灣曾在例行的「台紐經貿諮商會議」中提出盼望紐西蘭增加台灣打工度假的名額,但未獲同意。

事實上,若紐西蘭青年平均每年來台不到10人,比例懸殊,台灣要求開放更多名額就會有困難。 即使名額有限,年輕人仍應多加嘗試,台灣未來可能與更多國家簽署打工度假協定,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對增加台灣打工度假名額也樂觀其成,機會可望越來越多。

旅行,是為了培養新的眼光

陳調和就說,他年輕時沒有很多出國的機會,打工度假是深度認識一個國家文化、人民思維的良機,有機會一定要把握。

外交部亞太司簡任祕書李小恩則表示,年輕人遠赴異國,一定要多注意安全,尤其澳洲、紐西蘭及日本駕駛習慣都是與台灣不同的右駕,在當地開車要特別小心。

此外,外交部也曾接獲案例,有人到了澳洲,透過當地仲介找工作,卻發生被強迫至少工作六個月、否則扣薪的事件,提醒年輕人注意被騙,必要時向當地勞工單位申訴。學習保護自己,解決問題,也是打工度假重要一環。

澳洲一年,讓廖運偉將生活主導權握在手裡,這種充實感無可取代。他想告訴正在猶豫、或不敢暫停現有生活出去闖蕩的人,「有想法在心裡,就一定要去。如果害怕,更要去!」

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很早就說了,「真正探索的旅行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是培養新的眼光」。 台灣人要看新的風景,有各種短期觀光行程,隨時可成行;要養成新的眼光,則是趁年輕、偏見尚未定型時最好,讓旅行成為你的啟蒙導師。 年輕時做了一個選擇,也許多年後你會發現,流動的饗宴,又豈止海明威的巴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