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30。結婚有益健康?得要伴侶關係良好才行!


20100430。財訊。第345期
結婚有益健康?
得要伴侶關係良好才行!
 【文:陳雅潔】



結婚好?單身好?

衛生署長楊志良為了二代健保將加重單身者負擔,公開直指「有家庭的人不容易有精神疾病」,但楊志良的說法似是而非,重要的是當你決定享受單身生活,就必須認知要如何讓身心常保健康? 在生育率降低、人口結構老化快速的壓力下,衛生署長楊志良的一席話讓大家發現,原來單身人士不再是「單身貴族」,反而成了政府高官眼中的潛在精神病患。

但以二○○八年台灣的三十五至四十四歲人口未婚比率高達二○‧八%來看,這群正值青壯年的單身人士身心健康狀態,難道真如楊志良所言,值得憂慮?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單身與精神病的關係,是一項相當複雜的議題,直接做出「單身較易得到精神病」的結論,不但未將因果複雜性考慮周全、太不科學,也有過分簡化的嫌疑。

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醫學院一對分別從事免疫學與臨床心理學研究的夫婦檔教授葛拉瑟(Ronald Glaser and Jan Kiecolt-Glaser),聯手針對人類行為、人體免疫系統與內分泌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長達三十年,《紐約時報》日前曾大幅報導,他們的研究結果雖然肯定了婚姻幸福與免疫力之間的連動關係,但也發現婚姻中的衝突也會對健康造成惡果。另外也有若干研究顯示離婚或鰥寡者的健康情況比終生單身者更糟。

葛拉瑟早先根據人體內抵抗病毒與預防癌症的「殺手白血球」指數,研究婚姻裡的壓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發現婚姻不幸的女性及離異後難忘舊情的女性,與婚姻幸福的女性或完全走出離婚陰影的女性相比,前者的免疫力比後者差很多。

葛拉瑟夫婦接下來又找到九十對外表幸福的新婚夫婦,定期對他們抽血,並在抽血之際,詢問實驗對象有關性生活、家務事或夫妻口角等方面的問題,他們發現,實驗對象提供最負面與最具敵意的回答時,免疫指數也最明顯下降。

為了進一步證明婚姻衝突對人體健康有持續性的影響,他們又「重金」找來四十二對已婚夫婦做實驗。實驗對象的手臂出現引發性的水泡癥狀後,他們發現,出水泡期間夫妻失和或口角,傷口癒合的時間要比和平相處的夫妻多出一整天;如果夫妻嚴重失和,癒合期則會多出兩天。

另外,芝加哥大學發表在《健康與社會行為期刊》(Th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的一項九千人實驗發現,已婚者再度單身後,不管是因為離婚或配偶過世,健康所受到的打擊難以復原,得心臟病或糖尿病的機率也比有婚姻的人高出二○%;離婚或鰥寡者的健康似乎比終生單身的人更糟糕。

王浩威表示,以目前臨床統計上來看,精神疾病患者之中單身人士的占比較高,是因為精神疾病患者成為單身的機率較高。尤其是一些重症患者,結婚的條件較弱,因此無法進入婚姻,但這是精神病為因、單身為果,不能因此就說單身的人較易得到精神病。


結婚或單身?
固定社交網,保持身心健康

單身有時出於被迫,有時出於選擇,但未必人人短命;終身未娶的英國文學家蕭伯納活到九十四歲,同性戀英國演員約翰吉爾古德則活到九十六歲。

雖然王浩威認為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修行,有伴侶的生活會讓人生的境界更高,因為透過和親密伴侶的互動可以更清楚檢視自己的優缺點,這是家人和一般朋友無法取代的,因此如果能遇到適合共同生活的伴侶,未必一定要堅持單身。

其實每個人原來就應該要學習與自己獨處、面對恐懼,知道自己害怕的是什麼、找出解決之道。除非是真的認清自己沒有獨處的能力,否則在選擇伴侶時還是應該寧缺勿濫,不必為了結婚而結婚。

事實上不論是已婚或單身,單身者不論是被迫或是自主選擇單身,王浩威認為都應該要與社會有更多連結。像是很多單身人士會有和朋友固定聚會、吃飯、遊玩的活動,雖然是獨居,但是能維持固定的社交網絡、家人間的和諧往來,其實身心也很健康。

他也提醒單身人士既然沒有婚姻的保護,友人間的互相扶持就格外重要——不只是酒肉朋友的關係,而是能分享生活經驗、交換社會資訊,並且知道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向誰、在哪裡尋求協助,還能得到具體回應。如此一來,就算到了老年,身心也能維持健康。

沒有留言: